中医特色治疗护理
(一)药物治疗
1.内服中药
(1)中药与西药的服药时间应间隔1~2小时左右,肾气亏虚证中药宜温服,肝火亢盛证宜凉服。
(2)眩晕伴有呕吐者宜姜汁滴舌后服,并采用少量频服。
(3)遵医嘱服用调节血压的药物,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变化情况。
2.注射给药
(1)静脉滴注扩血管药应遵医嘱调整滴速,并监测血压、心电图、肝肾功能等变化,指导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要动作缓慢,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,如出现头晕、眼花、恶心等应立即平卧。
(二)五音疗法
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的音乐,如肝火亢盛者,可给予有商调式音乐,有良好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作用,如《江河水》、《汉宫秋月》等;如阴虚阳亢者,可给予羽调的音乐,其柔和清润的特点可有助滋阴潜阳的作用,如《二泉映月》、《寒江残雪》等。
(三)特色技术
1.中药泡洗牛膝30 g,川楝子20 g,龙骨30 g,牡蛎30 g,玄参30 g,钩藤20 g,龟甲30 g,天麻20 g,由药剂科统一煎煮,每天16∶00~17∶30泡脚,每次20 min,每天1 次
2.穴位贴敷吴茱萸粉取涌泉穴、三阴交
3.耳穴贴压(耳穴埋豆)
眩晕(肝火亢盛)耳背沟、耳尖、神门、额、交感、皮质下,配穴:外耳、枕、结节
眩晕(肾气亏虚)耳背沟、耳尖、神门、额、交感、皮质下,配穴:肾
眩晕(痰瘀互结)耳背沟、耳尖、神门、额、交感、皮质下,配穴:脾、肾、三焦
眩晕(阴虚阳亢)耳背沟、耳尖、神门、额、交感、皮质下,配穴:心、肝
4.放血疗法:选耳尖、太阳、耳背沟、大椎、耳背静脉
5.热奄包:中脘穴